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戰前夕─龍族苦難的開始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不朽的戰魂─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回顧 系列02

日本自十九世紀明治維新成功後,就打著「富國強兵」的口號,積極對周邊國家進行侵略。其中,一九○四年至○五年間,在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地區引爆的「日俄戰爭」即是一例。當時羸弱的滿清政府不得不被迫宣告中立,為這兩隻「大山貓」劃出一塊交戰區,供他們捉對廝殺。
 

暗殺促成了中國統一




日本打敗俄國後,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調停下,與俄國簽訂《樸資茅斯和約》,雙方約定以長春寬城子站為界,以南的鐵路交給日本,改稱為南滿鐵路。由於軍事的勝利,日本順理成章佔領了俄國的庫頁島,也肆無忌憚將東北地區當成其禁臠,遂行其蠶食鯨吞之能事。
日本人不斷延伸南滿鐵路的支線建設,藉此達到擴張滿清政府同意的「沿線駐軍權」。因此發生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六皇姑屯事件,日軍將當時的奉軍(東北軍)軍閥張作霖暗殺,其子張學良遂於當年底宣布歸順南京國民政府,適得其反促成了中國的統一。此舉使日軍悔恨莫及,更因久已垂涎東三省的豐富資源,侵略部署更趨積極。
此時,中國表面雖已統一,但實質上軍閥們卻各懷鬼胎。以致一九三○年爆發了蔣中正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一場新軍閥混戰,史稱「中原大戰」。為了支持蔣介石的中央軍,張學良率領奉軍進入山海關,獲勝後即長駐在平、津一帶,此舉導致關外防備空虛。
 

日軍一手導演瀋陽事變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奉軍主力離開華北的時機,由司令本庄繁自導自演了一齣,史稱「九一八事變」或「瀋陽事變」的劇碼。當晚,日本關東軍駐虎石台兵營的獨立守備隊步兵第二大隊的第三中隊中隊長川島正雄大尉,率領部隊沿著南滿鐵路向南進行夜間演習。並由副中隊長河本末守中尉和小杉喜一軍曹帶領一個小分隊,在瀋陽北面約七點五公里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炸毀了一小段鐵路。
日本關東軍將兩個中國人殺死,再把換上國軍制服的屍體及步槍放在炸毀的鐵路上,據此污衊為中國軍隊所為,同時開始對瀋陽北大營方展開軍事攻擊,並向日軍獨立守備隊報告「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炸毀鐵路,並攻擊守備隊」。經層層上報後,時任關東軍高級參謀的板垣征四隨即下令在文官屯一帶的第三中隊,及設在虎石台的火炮開始攻擊,並炮轟北大營及奉天機場。
 

日軍野心暴露無遺




侵略中國東北,是日本明治天皇以來的一貫政策,更是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的開端。東北易幟後,張學良於十九年十一月,把東北的外交、交通及財政皆移歸中央,修建大致與南滿鐵路平行的鐵路,另外興築葫蘆島軍港,力圖擺脫日本掌控。
張學良的連串舉措,引發日本關東軍少壯派軍人包括石原莞爾、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等密謀奪取瀋陽。事變發生時,東北的精銳部隊王樹常、于學忠兩軍均駐於河北,身為最高軍政長官的張學良也在北平。瀋陽守軍僅王以哲的第七旅,下轄三個步兵團,且毫無準備,及至日軍開始進攻後,守軍向上級請示,張學良的指示是「不得抵抗」,終致無法避免瀋陽陷敵厄運。
之後,日軍相繼佔領長春、四平、營口、鳳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安東─奉天)沿線的十八座城鎮。九月二十一日,蔣中正在南京做出三項基本外交原則:「一、堅決抱定保護我國領土主權及行政之完整;二、維持東方平和而達到維持世界的和平;三、尊重一切國際公約,尤注重於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之原則。」希望訴諸國際聯盟,請求主持公道,迫使日軍退兵,但未果。當天,吉林省政府主席熙洽及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參謀長謝安俊甘為漢奸,主動向日軍投降,日軍輕易占領吉林。
五日之內,遼寧、吉林兩省全失,日軍隨即在瀋陽建立「偽政權」,僅餘奉軍榮臻率軍退守錦縣。
 

兩個月 東北三省全失陷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在數度擊潰日軍後,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馬占山指揮三個旅、五個團,共一萬三千餘人,終因不敵日軍的精銳武器,率隊退出苦守二十餘日的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
九一八事變後僅兩個月,東北三省遂全部失陷。九一八事變,導致汪精衛與孫科等粵系國民黨領袖在廣東另立中央,並嚴厲譴責蔣介石丟失東北,要求其下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蔣介石宣布下野負責,並由粵系人馬入主南京中央政府。由奉系所主導的遼寧省府雖遷至錦州,但日軍接踵而至,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對錦州發動總攻擊。自忖毫無勝算,張學良主動自錦州撤退至關內,錦州隨即在隔年元月二日失守。
三月一日,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在日軍的策動下成立「滿洲國」傀儡政府,首都定在新京(今長春),年號「大同」。綜觀九一八事件,由於張學良堅持的不抵抗,人數僅一萬餘人的日本關東軍,猶如猛虎闖入羊群般地肆虐十四萬軍隊的東北軍,東北三省似風捲殘雲般遭到日軍的掠奪。事件未過,少帥張學良即已被時人燙上了「不抵抗將軍」的烙印。

(點閱次數:659)